首页 > 了解我们 > 发展历程

  • 公众号

  • 手机银行

  • 网站二维码

  • 微信银行

  • 信用卡

  • 兴农快贷

  • 晋享生活

  • 晋享e贷

发展历程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富民强国的伟大征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历经风霜雨雪的山西农信,好像返春的麦苗,吸吮着开放的新鲜空气,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经过40年改革的洗礼,山西农信由乱而治、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从一叶不见经传的小舟蝶变为一支不可小视的金融舰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扬帆远航,向现代金融企业集群挺进。

  一、追溯历史,农信骏业源远流长

  翻阅山西农信社的发展历史,与晋商文化的影响紧密关联,与山西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早在20世纪30年代,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就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创办信用合作社,后因抗战爆发被迫关停。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辟了以山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为了推行减租减息,助力贫苦农民发展生产,支持全民族抗战,在根据地建立了农民低利借贷所,这便是党领导建立的农村信用社的雏型。但是,由于日寇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这棵刚刚破土的幼苗被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正是有了这些生生不息的火种,为后来创办信用社奠定了基础。

  1945年7月,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屯留县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农村信用社--罗村信用社。此后,信用社便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太行、太岳等各大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有力助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支持了全民族抗战。到全国解放前夕,山西境内已有23个县建立了91个信用合作组织,为发展解放区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商品经济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信用合作社曾与农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并称为农村经济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对促进当时的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长期没有找到合适的归属。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夕,信用社先由人民银行代管、后交农业银行托管。一度时期,还下放由贫下中农管理,后又收归人民公社管理。如此三番五次的折腾,使信用社这个“孤儿”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找不到准确的定位。最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信用社才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二、改革开放,栉风沐雨探索前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大解放,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农村信用社在经过“文革”的十年动荡徘徊后,各项工作也逐渐开始步上改革的轨道。

  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一段时期的拨乱反正,信用社重新回归金融行列,归口人民银行管理。党和国家终于给信用社上了“户口”,将其定性为集体金融组织,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执行国家银行统一的金融政策、计划管理、规章制度,其资金纳入国家信贷计划,信用社也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风向标。

  1979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再度恢复建制,国务院决定将信用社再次归口农业银行领导管理。这使多年来数易其主、寄人篱下的农村信用社,重新找到了新的“婆家”。期间,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成立了信用合作管理处,专职管理全省农信社工作。地、县两级支行也逐级组建了信用合作管理科(股),行使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从此,山西农信搭乘农村金融改革的列车,踏上新的征程。

  在新的体制下,农业银行将信用社纳入其管理体系。从1980年起,全省先后有42个县(市、区)的616个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营业所实行了联营,承担农行在农村基层的服务职能,与农行在两种体制下互补并行。当时,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信用社成为农行的下属机构,纳入国家银行体系,渐渐染上浓厚的“官办”色彩,褪去了合作制的本来面目。

  这一点很快引起高层的关注。1983年3月,为革除“官办”的积弊,国务院提出:信用社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充分发挥其集体金融优势,逐步恢复和加强‘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把信用社的职能定位为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农行的得力助手,按照国家金融政策,大力组织农村闲散资金,为辖区社队集体和社员群众解决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生活方面的资金困难,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群众服务。据此,全省信用社开始恢复“三性”,建立新章程,健全责任制,信用社改革的序幕逐步拉开。

  为进一步加强对信用社的管理,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农总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全面恢复“三性”的基础上,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组建“经营管理、股份制经济实体和‘下脱上挂’”三种类型的试点县级联合社。到1985年8月底,全省共组建83家县级联社,基本覆盖了全省11个地市,为全面完成县级联社的组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此后,省农行信合处作为管理信用社的专职部门,全力推进全省农信社的改革发展。经过多方争取政策,协调推进基层信用社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使大部分基层信用社告别了土窑洞,搬进了新的办公场所;新组建的县级联社,逐步从农行大院搬到自己的新办公楼内。到1995年底,全省110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县联社,并有18家改制成股份制经济实体模式,其中:5家县联社改制成“下脱上挂”模式。县级联社基本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信息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轨道。然而,当时的县级联社虽已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但在体制上仍属农业银行的管理范畴,接受其管理指导。这种双重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束缚着信用社的自主经营和发展。

  三、行社脱钩,农信改革全面启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信用社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1996年 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这一《决定》的出台,成为农信社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农村金融改革才算真正破冰,信用社这个在风雨中漂浮多年的一叶小舟,终于驶进一个新的港湾,在新的旗舰引领下,乘着改革的东风开启了新的航程。

  按照国务院《决定》精神,在省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山西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农金体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农金体改办),承担起对全省农信社的管理职能。10月28日,全省农信社正式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省、市(地)两级均组建了农金体改办,行使对农信社改革的管理、指导、协调职能。县级联社正式开始行使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实行两级法人治理,在业务上接受各级人民银行的监管。

  农信社的改革发展始终在探索中前行,行社“脱钩”后,省农金体改办作为农信社改革过渡时期的行业自律组织,全面担负起领导管理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使农信社的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97年8月,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设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处,与省农金体改办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行使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双重职能,省农金体改办的原班人马经过近10个月的自律过渡,随之又并入省人行。

  此后的6年当中,人民银行指导全省农信社,在探索改革、防控风险、信用建设、整顿收编等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县乡两级农信社机构全面完成了法人治理改革。县级联社形成了理、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驾马车”并行,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法人治理新格局。此外,按照当时的改革要求,先后组建了忻州、运城、吕梁三家地市联社,形成市一级的农信社管理机构的独特模式。

  2003年6月,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出台,酝酿已久的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试点开始启动。8月中旬,国务院把包括山西在内的21个省市扩大为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地区。新一轮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同年12月,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原省农金体改办脱离人民银行,划归山西银监局,与银监局内设的农村信用合作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深化改革的筹备工作。

  鉴于前期合作制法人改革中带来的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潜在风险较大等严峻现实。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新一轮深化改革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区别不同情况,确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省政府负责。

  据此,山西省政府制订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同时成立了山西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组。原农金体改办的原班人马也告别了山西银监局,归口改革领导组,踏上了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漫长征程。2005年伊始,省政府改革领导组着手筹备组建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这一消息传开,全省农信系统上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山西农信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四、省社成立,农信一统再启新程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组着手铺开了筹建省联社的各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2005年 8月24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宣告成立。当写有“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牌匾上的红色绸布被揭开的那一刻,当庆典的礼炮响彻云霄的一瞬间,山西农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省联社的成立,顺应了国务院把农信社行业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从国家银行层面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实行了国家银监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的要求,真正实现了农信社权责利的有机统一。从此,山西农信结束了“下面儿孙满堂、上面无爹无娘”的历史,全省农信社在省联社的坚强领导下,开启了改革的新征程。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不停息。省联社组建后,正式承担起引领全省农信社改革的光荣使命,全省农信社也在多年的徘徊中找到了“主心骨”。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全省4万多农信员工的企盼,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省联社积极组织全省农信社申请专项央行票据,为推进全省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后,迅速发起了以县为单位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两种模式的改革。经过全省农信社近5年多的努力,到2010年8月,全省110家县级联社全部完成统一法人改革。其间,还试点组建了河津、繁峙两家农村合作银行,统一法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从2010年开始,全省农信社拉开了以股份制为模式的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在推进改革特别是在高风险机构化险重组过程中,省联社按照“政府主导、监管引领、省社推动、机构努力、市场运作”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组织全省农信社引投资、引战略、引机制,使全省农信社化险改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10年12月,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尧都农商银行挂牌开业。2012年11月,第一家由高风险社改制而成的长治潞城农商银行挂牌开业,标志着全省农信社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到2020年6月,全省已形成以89家农商银行为引领、19家县级联社追赶、3050家基层机构共进的雁阵格局。

  五、继往开来,转型提质续写新篇

  省联社成立以来,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防控风险作为第一责任,把队伍建设作为第一核心,坚持从严治社、从远治社,稳健经营、稳定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农信事业的领导,全面完成了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归口省联社党委领导管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行干部选任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按照 “三个推荐”“四重原则”的要求,加强市、县两级高管人员的选拔、调整、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统一了员工思想,增强了团队合力,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信社的改革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从2006年开始,先后多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为全省农信社补充了“新鲜血液”,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员工活力有效增强,为后续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确保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省联社严格按照《章程》履行职责,依法召开社员大会和理事会,认真落实社员大会决议,确保了法人治理机制的高效运行。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了7家市级办事处、1家审计中心的组建,并保留了忻州、运城、吕梁三家市联社,理顺了市级农信社的管理服务体系;指导全省110个县级行社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架构,促成“三会一层”高效履行决策、监督和执行职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效监督的法人治理机制;为全面提升全系统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省联社扎实推进内控制度建设,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覆盖所有机构和全部业务的制度体系。全面加强农信社的风险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大联动、大案防”为抓手,组织全省农信社广泛开展了为时7年的案件专项治理,制定完善了各业务条线流程操作风险指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合规意识,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了全省农信社的稳健经营。

  在全力推进改革发展的同时,省联社针对科技信息这一长期制约农信社发展的“短板”,全面加快科技信息建设步伐,先期完成了全省农信社业务联网和数据大集中,覆盖了全省2942个农村合作金融网点,从而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时代的大跨越。着手开发银行卡业务,并于2010年8月成功发行“信合通”银行卡。此后,又陆续开发了福农卡、林权卡、金粮卡等“信合通”系列借记卡,把先进的金融科技引入农村金融服务之中。全面启动了统计信息、信贷及人事管理、非现场稽核监督、会计事后监督和大前置系统等多项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并取得了斐然成绩,为全省农信社高效稳健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全省农信社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在支持全省农村经济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特别是省联社成立的10多年来,引领全省农信社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立足县域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坚守服务三农定位,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积极优化农户金融服务。依托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便捷的助农取款服务点、ATM机具、流动服务车、金融综合服务站等新型服务载体,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电子渠道,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普惠金融服务。在三晋父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成为全省人民认可的“百姓银行”。

  全省农信社按照“找准区域定位,扶持主导产业”的思路,积极扶持优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现代农业主体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支持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振兴乡村战略的主战场,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主力军和急先锋的重任,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以说,省联社成立10多年来,是山西农信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蜕变的历史演进,也是全省农信社改革发展最具成效的时点聚焦。10多年来,在省联社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农信社始终坚持深化改革这条主线,围绕转型提质这个主旨,在全面建成现代金融企业集群的道路上持续开拓创新、不懈奋进拼搏,使农信社这一久经磨难、积贫积弱、面临市场退出的弱小金融团体,逐步发展成为充满竞争活力、最具成长力的现代社区性银行机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省经济下行、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的严峻考验,面对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新兴金融业态迅速兴起的严峻挑战。省联社党委引领全省农信科学研判、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适时制定转型提质决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金融企业集群主题,改制化险重点推进,规模实力大幅跃升,业务经营全面发展、风险状况持续改善,管理基础不断夯实,队伍建设整体强化,开创了山西农信改革发展的全新局面。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山西农信事业经过七十多个风雨春秋的锤炼,终已淬火成钢。然而,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个沉封的机体,祛除了固化的病垢,才使山西农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正是几代农信人付出了青春芳华,方换来了山西农信的满园春色。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代山西农信人将在省联社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拼搏成就梦想、用奋进开创未来,正在高质量书写“山西农信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光辉篇章。